“我注意到,与往年同期相比,今年秋招现场的学生更多了,而且非毕业年级学生明显增多。”这是很多人参加学校2026届毕业生秋季供需洽谈双选会后的直观感受。这说明,面对近400家优质企事业单位提供的4700余个招聘岗位,许多同学心动了,也提前行动了。
本次双选会覆盖了智能制造、半导体、农林牧渔、新能源、工程技术、电子信息及现代服务业等热门行业类别。由此联想到今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既有在新技术浪潮中应运而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也有新业态发展催生出的兼具技术含量与时代特色的“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更有新消费观念孕育下的睡眠健康管理师、旅拍定制师,这不仅意味着官方对新兴职业的认可与鼓励,也提醒高校要主动转向,坚持以供需适配为导向,拉紧“招生-培养-就业”链条,推动教育内容契合行业发展趋势。
供需两端,都在跳舞。当新业态、新职业对人才提出新要求,学校能做什么?答案之一:优化人才培养供给,开启就业观念革新。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闭幕后的第一次全校规模会议,就是学生就业提质攻坚行动推进会。也正是在这次会议后,机电学院的就业工作提档加速——加快教学内容迭代;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布局;每周1次就业工作调度,每月至少1次访企拓岗,足迹遍布长沙、新疆、内蒙古、惠州、北京、吉林、苏州等地,就是要帮助机电学子跟上新时代伟大变革的节拍,在更广阔、更多元的职业路径上,跳出优美的就业Waltz。
作为产业升级的产物,新兴职业的涌现,必然带动年轻人的观念升级。衣服大方,自然有气质。观念大方,自然有天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继续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实现“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重点举措。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就要继续“把屁股端端地坐在学生这一边”,继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需要,开辟就业新天地,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