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就业市场还释放出哪些新信号;机电的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还有哪些短板、难题;现在布局2026届、2027届就业工作早还是晚;大家还有哪些好招、硬招、实招”。近日,我院召开就业工作专题推进会,分析就业数据,研判就业形势。学院领导班子、专业负责人、党支部书记、学科带头人、辅导员坐在一起,想办法、提思路、出主意,抢抓关键冲刺期,最大限度助力2025届毕业生落实就业去向。
分析今年学院的就业数据,结合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数据,不难看出,学生就业倾向存在三个特点:一是由“高薪资”向“铁饭碗”转移。学生更关注工作的稳定性,考公、考编比例逐年提高,意向进入央企、国企人数逐年上升。二是由“北上广深”向“自家门口”转移。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的意向以及留省就业率逐年增加,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工作地点的关注度逐步提高。三是由“重平台”向“重福利”转移。在与用人单位沟通中发现,80%以上的单位反映毕业生在求职面试环节过程中更加关注单位的加班率、假期长短、福利待遇等,不再将拥有高平台、高起点、高预期的单位作为首选。这反映出,“考研热”正在降温,学生开始反思学历提升与求职竞争力的关系。
今年以来,我国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等领域用工需求旺盛,催生大量新岗位,就业市场凸显出“智能+”特点。但企业更青睐具备跨领域能力的高附加值、复合型人才,而非单一技能者。这也对高校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提出更高要求。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教育部已经部署实施了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助力毕业生补齐知识和技能结构短板,提升就业竞争力。
正值高校毕业生离校前促就业关键冲刺期。5月30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举措落实工作推进会,深入宣传解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系列政策举措,凝聚各地各部门工作合力。黑龙江省教育厅、学校也多次召开就业专题会议,加力挖潜拓展就业岗位,加强毕业生就业观念引导,精准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学院也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举措,把专业办在产业链上,完善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适配机制。
稳就业是政治工作、经济工作、民生工作,是大家共同的责任,也是大学共同的责任。机电人,行动起来吧!有力出力,有智出智,加码就业攻坚,唱响毕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