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天,接二连三的一串儿大事要事: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首次提出“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
国家统计局4月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4%,经济增速领衔全球主要经济体。
教育部4月24日召开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推进会,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总体安排,加快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
东北林业大学4月14日印发就业“1号文件”——《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实施方案》(东林校就业〔2025〕1 号)。
机电工程学院4月以来先后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调研走访了广东、广西、湖北、湖南、贵州等地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开拓新的就业岗位,搭建新的合作平台,回访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问效人才培养链条,聚力攻坚高质量充分就业。
有顶层设计,有坚挺的数据,有细致的工作方案,还有以实为实的举措,均指向就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拉长时间轴,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中央首次提出“六稳”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中央首次提出“六保”,排在首位的都是就业。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也是最大的民生,关乎千家万户,关乎千行百业,特别是在“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的大背景下。
这是对复杂多变经济形势的冷静判断——
乱云飞度仍从容。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面对遏制打压,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强化底线思维,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为我们自己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对于高校来讲,贯彻落实“四稳”,就是要坚定不移立德树人、坚定不移深化就业育人,以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因为稳住毕业生这个重点就业人群,就稳住了就业基本盘。在访企拓岗促就业期间,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都有一个共识: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还要靠发展,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把就业“蛋糕”做大。我们还要做大的就是大教育观、大就业观,推动学生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社情,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跟党走。
风物长宜放眼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就业观,营造‘职业无贵贱,劳动受尊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基层就业,同样出彩’等有利于就业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和包容社会环境”。以柳州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宝骏汽车基地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137名东林人选择在这里直接就业,有的是中层干部、有的是技术骨干,有的已经成长为该领域的“世界冠军”。他们的成长进步,得益于国家就业优先战略的实施,有赖于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更根植于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的构建。就业路上千万里,一处不到一处迷。做好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要深挖“蓄水池”、站在“高岗上”、极目“楚天舒”,鼓励学生敢于进入新赛道、勇于进入新业态充分就业。
芙蓉国里尽朝晖。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察看重点孵化企业的大模型产品展示,用欣赏和赞许为这里的青年创新创造鼓动风帆。青年尤其是像人工智能这样新兴产业中的年轻人,他们的能力水平、精神风貌,不仅关系着我国当前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进程,更影响着未来就业发展趋势。无独有偶,前不久,学院选派3名年轻教师奔赴广州培训人工智能赋能就业课程,就是积极响应教育部聚焦就业市场急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实施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重点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赋能就业培训的号召,锤炼过硬的就业育人本领。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新需求拓展就业新空间。梳理时代潮流和发展大势,技术创新在哪里勃兴,经济竞争力就转向哪里,必将带来就业质量的明显提升。不可否认,美国政府滥施关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不小压力。但,天塌不下来,狂风骤雨掀翻不了大海。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给我们吃下了定心丸。